中山大学有什么景色

中山大学有什么景色,第1张

环境不错,美女也不少。

校训

孙中山先生对广东大学寄予殷切期望。1924年他亲笔为广东大学题写了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中庸》。孙中山则处于伟大民主革命的时代,为了革命的需要,他十分重视教育,造就一代振兴中华,再造文明的人才,十字训词是他继承传统的教育形式而赋予时代的、革命的新的教育方针和内容。可以说是近代思想创新的里程碑。

小礼堂

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孙中山纪念铜像

由孙中山先生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所赠,希望通过纪念铜像宣传主义。1933年冬奉置于中山大学石碑旧址, 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置于中山纪念堂,1956年11月12日运至中大现址。

黑石屋

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惺亭

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乙丑进士牌坊:

"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陈寅恪故居

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永芳堂

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十八先贤铜像

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广东香山人)、蔡元培(浙江绍兴人)、章炳(浙江余杭人)、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康有为(广东南海人)、邓世昌(广东番禺人)、黄遵宪(广东嘉应人)、魏源(湖南邵阳人)、林则徐(福建候宜人)、詹天佑(安徽源人)、秋瑾(女,浙江江阴人)、谭嗣同(湖南浏阳人)、严复(福建候官人)、冯子材(广西钦州人)、容闳(广东香山人)、洪秀全(广东花县人)。

马丁堂:

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南校区图书馆

现馆于1982年建成,楼高四层,面积14500平方米,到1999年,藏书334万册。 1998年,中山大学图书馆被教育部确定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华南地区中心,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地区中心之一。馆内一楼设开架书库及电子阅览室,为借阅处;二楼设有研究生阅读室、古籍阅览室、工具书库和视听室;三楼为阅览室、自修室,四楼为报刊阅览室。全馆阅览室可容纳1800人。

梁銶琚堂

由梁銶琚先生捐资兴建,于1984年竣工。是学校进行各类大型集会、演出的重要场所,可容纳2000余人。

英东体育中心

建于1987年。是由香港知名人士霍英东先生投资3700万元兴建的功能较为齐全的现代化体育建筑群。 包括英东体育馆、田径运动场、网球场、综合球类场、游泳场和管理办公楼。体育馆内设有男子健身房、女子健美房、室内球场(蓝、排、羽毛球):体育场设有四百米塑胶跑道,中心为绿草如茵的足球场,早晚开馆供学生锻炼;游泳馆分游泳池和跳水池;网球场符合国际标准,在高校中首屈一指。

第一教学楼

南校区最大的教学楼,学生上课和自修的主要场所。

测试中心大楼

中大测试中心是20世纪80年代初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立起来的原国家教委直属高校测试中心之一。目前拥有建筑面积约4000M2的实验室,装备有总价值300多万美元的大型分析测试仪器20多台。是校内乃至广东省内仪器种类较齐全、技术先进的教学、科研和实验基地。

岭南堂

国际学术交流中心,1994年六月落成。结构巍峨,崇光闪烁,坪铺翡翠,壁映红灰。

冼为坚堂

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研究大楼,为各类学术会议的召开提供了较理想的场所。

中大北门广场

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

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中山楼

现在的中山大学行政办公大楼。

艺术中心大楼

第一个鬼故事是关于永芳堂的。永芳堂的设计在我们学校里一直很有争议。有人说它破坏了中大的风水。因为它的设计从上方俯瞰好像一个坟墓,呈八字型向两边伸展,堂前还有18尊铜像,据说是守灵的。永芳堂是为了纪念孙中山的,里面存放孙中山的衣冠冢,但实际上不是孙中山的,关于里面放的是谁的衣冠,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是永芳公司老板的爷爷的衣冠;另一说是建筑老板的女儿的,她的名字有个芳字,所以永芳堂意思是芳永远睡在里面,有人说永芳堂里时不时会传出来女人声音。永芳堂的邪门之处还在于上永芳堂的台阶,早上数和下午数是不一样的。第二个鬼故事发生在文科楼。印象中文科楼的正门是永远不开的,我们平时上课走的总是侧门。不开正门是因为每开一次,中大就会死一个教授。有人说当初建设这座楼的时候,挖到两个小孩子的尸体,后来楼盖好以后,有人从正门进入后就会见到两个小孩子在天井里玩,但是一转身就不见了,而且不久就会感到被人在身后大拍一下背脊,但是转身还是什么人都没有。有人从文科楼外经过,看到正门的铁栏杆后有两个小孩向外探头。第三个鬼故事与岭南堂有关。岭南堂位于中大的正门主干道路上面,把正门(南门)和后门(北门)正正地挡住,是一座全玻璃的楼房。据说建筑期间有不少民工死于非命,连设计的人也变成疯疯癫癫,于是请来术士看看风水,发现正门和后面直通,杀气,涙气在中大畅通无阻,此建筑乃挡刹之物,但是设计有误,使杀气会聚在里面,于是建筑工程受拖延,出了人命,只有建筑成玻璃外墙,才能挡回杀气,也可以搞好中大风水。另外一个是宿舍区里有一片荒芜的空地,以前是建有宿舍的,但那个时候一个女生为情自杀之后,就变成了女鬼,经常穿着白裙,坐在由两条铁线吊着的日光灯灯管上唱歌。后来,因为闹鬼,那座楼就拆了,于是那片地就一直空在那里,而中大宿舍区的所有日光灯管从此以后也都改成了贴住天花板式的。

1、礼堂:由美国克里夫兰州的华纳和史怀士公司的总裁安布雷·史怀士(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出资为岭南学校修建的基督教青年会馆。1915年动工,1916年建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与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并在校园合影留念。孙中山先生还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

2、黑石屋:由芝加哥的伊沙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为担任过岭南学堂教务长和岭南大学校长的钟荣光博士(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修建的寓所。1914年动工。为纪念捐建者,后大家称之为“黑石屋”。现用作学校招待所。

3、惺亭:原岭南大学惺社同学于1928年捐建,为史坚加、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纪念亭。史坚加为辛亥革命烈士,区励周、许耀章为1925年沙基惨案烈士。现每周周三晚为英语爱好者聚集交流的英语角。

4、乙丑进士牌坊:“乙丑进士”牌坊建于明朝崇祯八年(1635),为表彰天启年间广东梁士济、李斯觉、罗亦儒、吴元翰、岑之豹、尹明翼、高魁等七位进士所建。该牌坊原立于广州四牌楼。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广州市政府要拓宽该马路,欲将马路上的5座牌坊移到风景区。岭南大学领迁了这座“乙丑进士”牌坊。原立于格兰堂(今称“大钟楼”)西侧,后倒塌。1999年学校在校园中区重立该牌坊。

5、陈寅恪故居:陈寅恪是我国著名学者,语言学家、历史学家。20世纪50年代后,东南区一号一直是陈教授的住所兼教学课室。《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等名著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6、永芳堂:由香港南源永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于1990年捐资一千万元人民币兴建。从上方俯视,永芳堂由对称的外方内圆的双曲面组成,前庭舒展的两翼象征开放中的国门,直达三楼正厅的室外六十级台阶象征着国家的发展进步。作为永芳堂建筑的组成部分,室外台阶两侧置有近代中国十八先贤铜像雕塑群。

7、十八先贤铜像位于永芳堂广场两侧,左侧依次为:孙中山、蔡元培、章炳、梁启超、康有为、邓世昌、黄遵宪、魏源、林则徐、詹天佑、秋瑾、谭嗣同、严复、冯子材、容闳、洪秀全。

8、马丁堂:现人类学系所在的大楼。1905年动工,1906年落成。是一座由硬制红砖砌就,采用钢筋混凝土作地面的建筑物。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命名为“马丁堂”。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9、中大北门广场:历史上,由于有中大码头至天字码头的水上交通,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均为座南朝北,北门是主校门。中大的标志物孙中山铜像也面向北方,寓“北伐”之意;逸仙主轴线就像一支笔从珠江伸出,笔尖在南笔胆在北,寓意从珠江源源不断吸水,即四海精英汇聚中大。后因城市的发展和新港路的开通,南校门逐渐成为主校门。但近年来,南校门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加上学校整体规划的需要,北校门得以成为主校门,使校园更富魅力。广场主要由牌坊、中大校徽、中大校训及中大校史等部分组成。牌坊是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中国双层牌楼,是根据中大古牌坊的风格重建的。

到黄浦江水系形成,今外滩以下的吴淞江河道被黄浦江夺取,而原来在陆家嘴以上游的黄浦江(当时为大黄浦)经过1400-1500年100余年的冲刷,承受了太湖大部分的来水,自原来“一矢之宽”(约50米)猛然突涨到目前的400余米,原来连为一线的洋泾浜,自此被分隔在浦东、浦西,分别命名为西洋泾浜、东洋泾浜。而到了清乾隆年间,1763年,上海县因黄浦江陆家嘴急转弯处对浦东江岸创刷过大,40年内累计冲塌了近半里土地,故沿着今天的银城南路开挖一条河塘,在外侧修筑堤坝保滩,原来东洋泾浜在今香格里拉大酒店南侧注入黄浦江,至此被围在这条被称为“北护塘”的河道内,水流至杨家渡的高巷浜才有涵洞通向黄浦江,故日渐淤塞;到1832年,因为东洋泾浜水流小,淤塞至无法进入船只的地步,故自今北洋泾路桥,沿着今北洋泾路的走向向北开出一条新河道,通向黄浦江。这条新开的河道,被称为北洋泾港(此段河道原来在明朝弘历年间为自然河道杨泾,后防范黄浦江潮水筑坝填没,实为重新开挖),而原东洋泾浜折向南的部分,就称为南洋泾港,后因为两港成为南北一线,故自鸦片战争后统称为洋泾港,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自浦东大道北侧流到联洋新社区的河流,宽30-45米;而东洋泾浜,就是今日公利医院后侧的这条河流,目前已经严重污染淤塞,更名为定水浜,在桃林路以西的河段,自1920年开始逐步被填没,1951年兴建崂山新村填没至今东方路,1986年兴建梅园新村填没至源深路,1995年填没至桃林路,目前苗圃路以西河段仅5-10米宽,基本成为废河床,而苗圃路以东河段仍然较宽。浦西的西洋泾浜,1913年填没为今日的延安东路。

1969年,洋泾港建设水闸,北洋泾一段拉直,不再顺北洋泾路。

在东洋泾浜的南侧,沿着原来的沈家弄路有一条高巷浜,向西到陆家渡(今菊园)接对岸原来为南市老城厢(上海县城),东到今崮山路东侧,接荻柴浜(今集市),是浦东西北部地区的一条传统交通孔道。当时,有洋泾港、东西向陆路和俯瞰浦东四方,西接上海县城的地势,物流、人流的自然聚集,使得洋泾镇自明朝正德年间就开始发展起来,今洋泾镇桥,就是1572年始建的,当时为石桥,1823年改为木桥,1970年改建为石桥。然而,到清朝同治十年洋泾地区单独设立乡镇一级建制为止,洋泾镇仍然是一个没有坐商(固定商业)的农村集市,镇上的居民也大都务农,故其成镇比附近的高桥、塘桥、北蔡、杨思桥都晚;上海开埠以后市面繁荣,加上当时上海县东北路乡局、二十四保联乡公所都设立在洋泾,行政资源的眷顾导致了商业的进一步繁荣,自1875年设立“林成德号”开始,洋泾镇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到1912年民国成立,已经成为上海县除城厢、租界、闸北以外,与北新泾、闵行齐名的大镇,上海县浦东部分的重要政治中心。自1906年起,洋泾镇东西街南侧的高巷浜自张家湾到张九房一段填没,富商大贾、地主绅士纷纷自附近农村搬迁到镇上定居、开店、开厂,建屋,洋泾镇很快到20年代发展为东西一条街分东镇、西镇的约12平方公里规模,有坐商107家,主要有布匹、谷料、国药、饮食、烟馆、茶馆店、梨园等,还有摊贩(行商)每日约200户,早5点至晚八点日日开集。唐、沈、潘、张、黄等地方绅士在镇区四周兴建的庄园住宅、东镇的关帝庙、城隍庙分堂和永安街的火神庙等宗教设施连同镇西三里的钦赐仰殿道观,蔚为壮观。

洋泾镇的东西一条街,后改称洋泾镇路,自东栅口到西栅口,长793米,南侧有糟坊路、桃园路、南洋泾路、潘家弄、宝仁里,北侧有定水路、孟家弄、北洋泾路、永安街、凌家弄,原来都是青石板或弹街路,宽3-6米不等,曲曲折折,两旁多1层的本地砖木平房和二层的老式走马楼,少量为30年代修建的石库门和洋式混凝土花园住宅。

洋泾镇作为洋泾地区的中心,所领下的范围,在清朝为上海县的洋泾乡,它西、北两侧都是黄浦江(北侧为引翔港乡,西侧为租界、城厢和老闸乡),包括了陆家嘴、张家楼、孔家木桥、老白渡、杨家渡等地,南侧为海塘浜(今锦绣路、碧云路),东侧到今罗山、金杨、碧云居住区内的芦家浜、地二塘、杨家木桥、社庄庙一线,面积在27平方公里;1906年,洋泾、塘桥、陆行、 高行四个乡合并为东泾镇,隶属于上海县;民国肇始,东泾镇撤销,原洋泾乡范围内人口超过五万,按照《地方自治条例》,设立与乡平级的上海县洋泾市(当时上海县除租界和其他各乡外,设立蒲淞、沪南、闸北、洋泾四个市)。1928年,设立上海直辖市,洋泾市改为上海市洋泾区,1934年陆行区并入洋泾区,至此,“洋泾”的地域范围向东扩展到今金桥镇与曹路镇的边界。

解放以后,“洋泾”的地域概念大步缩小。首先是1952年,洋泾区浦东大道以北、今东方路、崂山东路以西已经基本没有农田的陆家嘴、杨家渡、老白渡、陆家渡、烂泥渡、泰同栈、其昌栈、十八间、居家桥、胜利镇、庆宁寺等地,属于城市化地区,设立市区建制的东昌区,洋泾区管辖范围为剩余的大片农村和洋泾镇;接着,到1956年,杨思、高桥、洋泾三个郊区合并为东郊区,区政府和党委机关就设立在今巨野路浦东新区党校所在地,洋泾镇成为整个浦东沿江片的行政、商业中心;1961年,东郊区所辖地并入川沙县,洋泾镇至此第一次单独以集镇范围的建成区,以非农业人口,设立镇的行政建制;而镇的四周,则为洋泾人民公社(1984年政社分设为洋泾乡,后改钦洋镇),这个公社的范围,北侧为浦东大道,东侧为庆宁寺、地二塘,南侧为张家浜,西侧为源深路,地域范围较上海县时代的洋泾乡、洋泾市大大缩小;而到了1984年9月,洋泾镇划入黄浦区,自此开始了大规模城市化;到2001年钦洋镇撤销,地域为洋泾街道、金杨新村街道和花木镇分割,人们现在所知的洋泾地区范围,仅限于黄浦江——源深路——杨高路——罗山路围合而成的约769平方公里土地(其中浦东大道以北,1960-1993年由杨浦区管辖)。

洋泾镇的兴盛时代,在1910-1935年间,嗣后,因为浦东大道和杨高路的相继修通,镇区远离新的交通干线,故逐渐市面萧条,沦为一个较大的城乡结合部集镇。据洋泾公社1965年统计,洋泾镇的“乡脚”(商业人流趋向范围),西到严桥公社的张家楼,东到张桥、东沟一带,南到花木龙王庙,半径在4-8公里。

清朝康熙年间,洋泾地区与浦西就有十几条渡船线,解放以后全国为国营轮渡公司接管;1958年,兴建了民生路车辆渡,汽车摆渡不必再绕道南码头;1989年,兴建了延安东路隧道,有公交线直通市中心;1993年建成杨浦大桥以后,交通大发展,现在已经实现了立体化。上海轨道交通6号线,在街道范围内设立民生路、苗圃路两站。

洋泾镇进入近代,较早建立的一批公用设施,1925年通电和自来水,1930年通公共汽车,都在浦东处于领先地位。1906年在东镇潘家花园创办的洋泾学堂,上海市建立以后长期为洋泾区中心国民小学校,即现在的六师附小,在浦东最早推行现代教育;1923和1947年,有私立民力、正谊等中学开办;1945年,设立市立洋泾中学,西校为今潍坊新村洋泾高级中学,其东校就是今日的建平中学。1957年,镇西北征地兴建市第六师范学校,即今日的上海实验学校;1963年、1984年,相继兴建了海运学院、轻工业学校;1997年,兴建了进才中学,浦东新区第二中心小学也落户在此。至今,洋泾社区仍然是浦东教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1930年设立的公利医院,1956年为加强浦东医疗力量而迁至洋泾镇;而原来的洋泾人民公社卫生院,则改为洋泾地段医院,也就是今日的信谊慈善医院。

洋泾镇1969年兴建了**院和体育俱乐部、溜冰场,到今日,洋泾街道管辖范围内各类娱乐休闲设施星罗棋布,大大方便了居民生活;犹以源深体育中心为最。1954年建成洋泾苗圃,1990年兴建泾东公园,1999年为保护唐家弄古银杏建成了泾南公园;目前桃林公园也在兴建中。

1990年,黄浦区市中心的大批商业企业,如朋街服饰、杏花楼、小金陵、第一医药商店、星火日夜商店等,相继落户洋泾,传统的供销社和零散商业开始被淘汰;外部投资商和洋泾乡也相继开出了仁和大厦、八方宾馆、红泥、钦洋社区商业中心、锦阳宫、小肥羊等酒店、餐饮企业。到今日,更是火爆,几与市中心看齐。

原来的洋泾镇四周,除了黄浦江的岸线码头,在计划经济年代,是作为浦西大工业扩散和川沙县地方工业集聚点来兴建的。主要有1923、1925年兴建的民生路上海绝缘材料厂、南洋泾路上海纺织局洋泾水泥厂、唐家弄路的康乐食品厂、上海汽车柴油机配件厂等;后又有川沙县工业局的东方玩具公司、化学轻工公司、物资总站等聚集在苗圃路、永安街(今崮山路北端);1958年兴建的光明锚链厂,到70年代改为上海直升机配件厂,1987年改为上海电冰箱二厂,引进日本三菱公司技术,1992年改名为上菱电冰箱总厂并在证券市场上市,一直到90年代末一直是我国重要的家电生产科研基地。镇南侧还有上海塑料制品六厂、无线电十厂、红星电熨斗厂,西侧有上海潜水设备厂等国有大企业。

洋泾镇区,长期存在洋泾镇、洋泾乡并存的局面,双方没有明确的界限范围。洋泾镇的办公地点,就在今日洋泾街道社会保障受理中心的凌家弄61号;洋泾乡的办公地点到1989年5月才迁移至今张杨路罗山路口广洋集团总部的位置,原来一直在六师附小南侧潘家花园老洋房内。洋泾镇(现为洋泾街道办)的化工厂、永安经营公司等企业和洋泾乡的交管站、服装厂、绝缘配件厂等企业都在镇上。目前镇办工业基本消亡;乡办企业纳入广洋集团,在今日洋泾街道范围内的界龙彩印、南源永芳、洋光塑料、新兴医药、上海邮通等企业都属于广洋集团序列。市蔬菜公司也在南洋泾路设立收购站,收购生产队的蔬菜等,不过目前已经因为开发而没有存在意义了,

洋泾地区除了土著居民(本地人)以外,20年代开始有苏北、湖北、河南等地的以码头工人为主要职业的难民在沿码头、河道的荒地上定居。沿江的贾家角、十八间、歇浦路老三井、定水路桥等,到解放以前基本上沦为外地难民天下,土著反成为少数;50年代初,苏北大水,逃难的难民又在凌家弄、螺蛳浜两地形成新的棚户区,人口密集,环境恶劣。洋泾公社在60年代自然灾害期间,每个农村生产队也接受了3-10户苏北船民定居。而在源深路傅家天主堂、歇浦路蔡家桥一带,还有一些解放前奉贤、金山和浙江等地移居的居民,并有几户英国血统的教士、修女后代。1953年,作为海军4805工厂家属区的海防、永安等新村开始建设,这些部队军工的家属籍贯来自全国各地。80年代,大批住宅新村辟建后,市区动迁居民和业主开始进入洋泾地区。至今,基本实现城市化,除巨野路张家宅和崮山路唐家宅外,农村老宅基基本消失。。

洋泾街道范围,新村建设最早的为1953年的海防新村,1966年的阳光新村(川沙县机关家属西片生活区)。1979年兴建海运一村,1980年建卫东新村和永安新村;1984年建海运小区;1987年市住宅区开发总公司(今中星集团)开辟泾东、泾西住宅基地;1989年,黄浦区住宅办、市教育局、航道局改造定水路以南洋泾西镇基地。1990年浦东开发后,1991年中星集团和黄浦区住宅办开辟泾南大住宅基地,包括今东方中华园、龙威名邸、新城名庭等社区;1995年陆家嘴开发集团、洋泾乡、浦东新区社发局联合开辟桃林住宅基地,包括陆家嘴花园、大湖王朝、山水国际等高档社区;1996年,陆家嘴开发集团与洋泾乡、浦东商业建设公司联合开辟桃源住宅商办基地,建成了华辰东晶、巨洋豪园、裕龙花园、陆家嘴国际华城、生安花园和八方大厦等社区项目;1996年洋泾乡又在崮山路南端集中开辟了新的居住开发基地;1998年,东镇地块改造的名门世家和洋泾水泥厂地块置换的明珠东苑、森林湾等项目也都相继动工;浦东大道以北,列为黄浦江两岸重点开发地段。未来洋泾街道范围,除了传统的博山路、崮山路商业主轴以外,形成桃林、桃源地区和浦东大道的总部经济、办公楼宇、高级宾馆娱乐设施集聚地;在羽山路主轴建设大型社区商业中心3个。

洋泾地区未城市化以前,本地土著操一种介于市区方言和川沙、南汇方言之间的本地话,与20年代以前老城厢的传统口音基本一致,有六个声调(市区新方言为五个,川沙、南汇方言有七个),与杨思、严桥、六里相同,听起来较为柔、糯。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其人

在中国5000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识,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子思想

1. 老子的天道无为与自然观念

人要效法天,为何?天下“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天上也生长作育万物于人,没有自私的目的,没有对立条件的要求,只有给与,没有要求收回什么,万物以它而生,而灭,都是自然的现象。自,便是天道自己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为此而已,没别的理由可说。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

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不作。“无不为”是道体虽然“无为”但即具有生生不已的功能和作用。天道“无为”“无不为”说明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2. 老子对仁义于圣人的观念

争王称霸的作为,以行仁由义为号召,功利观念普遍流行,动称圣人,随口仁义的理论屡见不鲜,老子才不得不严加驳斥,形同谩骂了。而他认为真圣人,救世淑人,犹如天地之心一样,平等无私,更无目的与条件,行其义所当为而已。真圣人也该“无为”“无不为”的。

3. 有关老子政治思想的误解

有关“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古代“国”仍做地方行政单位名称用,分封到某地上任时用国,而“天下”则指代我们所言世界与国家。“小国寡民”指出了作者地方自治的理想,“老死不相相往来”说明天下人要道德自觉与自治,才可化民成俗。“老死不相往来”在现代的公寓里常有,是法治自由社会常有的现象,他只是代表了一种天下太平的理性境界。除了地方自治,道德政治与自觉政治以为,它对于天下(即如今之国家)政治的观念,是主张统一的德治,如,他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4. 老子被人陷害为阴谋权术的教唆者

“将欲壑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老子指出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法则的因果律,告诉人们“天道好还”,“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道理,如果不从自然的道德去做,而只以权诈争夺为事的,最后终归失败。

5. 老子政治思想的重心

道经与德经各自分开,并不合一,道是其体,德是其勇。道为内圣自养之学的重心哲学,以德为处世及为政外用的重心。

(1)贬斥权谋,主张以长厚自处。

(2)诸侯建国分治,地方自治政治思想。

(3)主张政治统一,且以德化一统。

(4)抱怨以德。

6. 老子摄生养生的学术

(1)人手立基虚极精笃的养静论:修养恢复到生命原型的静态,才合于常道。

(2)由静极进于绵绵若存的养神论:人要修到长存不死的成果,由养静,养神而到达“谷神”的境界。

(3)辅助养静养神的养气论:一个人,若能修养到精神魂魄结合为一,而不离散,心志与气机往来专一,到达柔弱如婴儿的状况,洗涤心智,而不留丝毫的垢疵,便可达到“天门开阖,能天雌乎”完全雄阳的境界。

(4)恍惚至精的道妙:恍惚,并非昏迷或糊涂,是形容心神灵明静然的境界。说明养静,养神,养气的成果,合于道成德酒,涵容万类真实的情况,一个人的修养,如果到达这种境界,对于精神的妙用,便可自有把握的见到他的信验了。

(5)摄生养生的成果:修养成果的身心状况,永远犹如婴儿尚未成孩的境界,也即“返老还童”。

7. 道教的《清静经》

《清静经》极力仿效佛教《心经》,与儒释道之教思想融会贯通,估禅宗五祖为之评价:“后世依次修行,亦可以入道矣。”《清静经》不但可以代表道家与道教的必读之书,如要了解晚唐以后中国文化的精神,与儒,释,道三教思想融会贯通的情形,也是必读之书。

如云: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玩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省玩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翻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若能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悟,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住。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犹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

孟子

--------------------------------------------------------------------------------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处于独尊地位。 唐玄宗以孔子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他为“至圣文宣王”,元成宗为其上尊号“大成至圣文宣王”,到了清 初,孔子更加显贵,被清帝奉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每逢帝王们祭祀孔子时,旁边总会有一位儒家学派的大学者陪着孔子享祭。他同样拥有崇高尊号:“邹国亚圣公”。显然,在儒家学派中,他的地位仅次于孔子,这位大学者便是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公元前372年,死于公元前289年。他虽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但是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相传,孟子的母亲十分贤惠,辛劳地抚养他长大成人,为了给孟子创造一个好的邻里环境,孟母曾三迁其家,最后找到一个读书人作邻居,使孟子终成大器,晚年时回到故乡,与万章等亲密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一方面整理阐发儒家典籍,一方面把自己的言论、事迹编著成书。至今,我们了解、研究孟子的思想,最主要的依据就是《孟子》一书。孟子是我国古代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生于我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代,是继承和发展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师,后世尊号亚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主要思想:

⒈政治上——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的论点。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认定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反对武力兼并,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治天下。并极力主张“法先王”、“行仁政”,恢复井田制度,省刑薄赋,达到“黎民不饥不寒”,以缓和阶级矛盾。

⒉道德上——肯定人性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天赋道德意识。并对仁、义、礼、智、信等有独到的见解,系统的阐述和具体的要求。

⒊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认为“逸居而教,则近于禽兽”,教人注重存心养性,深造自得,行有不得,反求诸已”,要求达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⒋世界观——由于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在儒家哲学中形成了一个唯心主义的理论体系。

============================

孙武

孙武(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亦称孙子,字长卿,春秋时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人。伟大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我国军事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孙子兵法》传世,此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

孙武的祖先叫妫满,被周王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公元前672年,陈国内部发生政变,陈太子被杀,孙武的直系远祖陈完受到牵连,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

齐桓公见陈完颇有才干。授予他“工五”即管理手工业事务的长官之职。陈完在齐国定居以后,改姓田,田氏遂在齐国扎根,直到最后喧宾夺主,最后把姜姓的齐国改成了田氏。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孙武的祖父),做了齐国的大夫,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孙氏。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孙武的父亲),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

孙武大约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尚、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当时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

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不断向中原学习,以求摆脱楚国控制,富国强兵。晋国看到吴国的兴起可以牵制的楚国,减少对中原的压力,所以派人入吴传授中原文化,尤其是帮助吴国按中原兵制进行改革以增强军事实力。吴国也对中原文明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吴王寿梦的儿子季札,就受到过孔子的赞扬,认为他“懂礼”。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山东逃奔到南方的吴国。

孙武来到吴国后,在吴都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结为密友,避隐深居。公元前515年,吴国公子光通过伍子胥的帮助,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客,袭杀吴王僚和公子庆忌,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

阖闾是个胸怀大志的人,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近女色,注意发展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中游发展,灭楚称雄。

这时,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了正在隐居的孙武,向吴王介绍孙武的家世、人品和才干,称赞孙武是个方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不信。伍子胥便反复推荐,仅一个早上就推荐了7次,吴王才答应接见孙武。

周敬王四年(前516年),吴王阖闾亲自召见孙武。孙武见了阖闾,便把自己所写的13篇《孙子兵法》,一篇一篇地呈给阖闾看。阖闾每看一篇,都拍案叫绝。吴王欲试孙武用兵,就说:“先生所著兵法十三篇,我都拜读过了,那里面所淡,甚是精妙,不知您的理论,可不可以拿来实地操练一下”孙子答道:“当然可以。”阖闾又说:“可以就近调我宫里的妇女来演练吗”孙子回答:“自然可以。”于是出宫女一百八十人交他操练,孙武将宫女编成两队,并以吴王两个宠姬分任两队队长。然后要他们全体持戟,准备操练。孙武向他们发令说:“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左右手和后背吗”宫女回答:“知道!”孙武号令他们:“我发令向前,你们就看你们心口所对的方向;向左,就看右手所在的方向;向右,就看左手所在的方向,向后,就看背所对的方向。”号令交待清楚,便陈设出斧钺等刑具以示警戒,又。“三令而五申之”,反复说明。于是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都大笑起来。孙武讲:“约束不明,号令不熟,这是将领的过错。”又三令五申地交待好几遍,然后击鼓传令:“向左!”宫女们又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清楚,号令不熟悉,这是将领的过错;这些既已交待明白,却不依号令去做,这乃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要斩两位队长。台上观看的吴王见要斩他的爱姬,大吃一惊,忙派人传令:“我已经晓得将军善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连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他们。”孙武说:”我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于是杀了两个队长示众。依次用后二人为队长,再击鼓操练,向左向右,上前退后,跪下起立,无不符合命令和纪律要求,全体肃然,没一个敢出声。这时,孙武派人向武王报告:“队伍已操练整齐,大王可以试来看看,听凭大王怎样使用他们,即使叫他们赴汤蹈火,都是可以办到的。”吴王知道孙武真的善于用兵,终于用他做了将军。这件事,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孙武做为一名将军的风采和品格。

孙武与伍子胥共同辅佐阖闾经国治军,制定了以破楚为首务,继而南服越国,尔后进图中原的争霸方略;并实施分师扰楚、疲楚的作战方针,使吴取得与楚争雄的主动权。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吴王准备攻楚,孙武认为“民劳,未可。”请再等待。伍子胥则提出疲楚的战略,建议把部队分为三军,每次用一军去袭击楚国的边境,“彼出则归,彼归则出”,用这种“亟肆以疲之,多方以误之”的战法来疲惫楚军,消耗楚的实力。阖闾采纳了这个意见,反复袭扰楚国达六年之久,使楚军疲于奔命,为大举攻楚创造了条件(参见吴楚争霸战争)。孙武和伍子胥还根据楚与唐、蔡交恶,楚国令尹子常生性贪婪,因索贿得不到满足而拘留蔡、唐国君,蔡、唐两国对楚极其怨恨的情况,献联合唐、蔡以袭楚之计。蔡、唐虽是小国,但居于楚的侧背,这就为吴军避开楚军正面,从其侧背作深远战略迂回提供了有利条件。

公元前506年,吴国攻楚的条件已经成熟,孙武与伍子胥佐阖闾大举攻楚,直捣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吴军要由今天的苏州进到江陵附近,进行千余里深远的战略奔袭。孙武等人协助阖闾制定了一条出乎楚国意料的进军路线,即是从淮河逆流西上,然后在淮油(今河南潢川西北)舍舟登陆,再乘楚军北部边境守备薄弱的空隙,从著名的义阳三关,即武阳关、九里关、平靖关,直插汉水。吴军按照这一进军路线,顺利地达到汉水,进抵楚国腹地。楚军沿汉水组织防御,同吴军隔水对阵。由于楚军主帅令尹子常擅自改变预定的夹击吴军的作战计划,为了争功,单独率军渡过汉水进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北)战败(参见柏举之战)。吴军乘胜追击,5战5胜,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在吴王北上与齐晋争霸的斗争中,孙武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史记》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此后,孙武隐居,不知所终。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不但是我国最早的兵书,也不仅在军事理论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而且在军事哲学方面也堪称民族智慧的结晶。《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丰富而深邃,最早涉及战争全局问题,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战争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由政治、经济、天时、地利、人事等多种因素所决定其中,尤其重视“民”对战争的态度,主张修明政治,予民拟利,用亩大而税轻的办法以争取民心。提出“先胜而后求战”,“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争指导思想。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首次概括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一普遍的军事规律。注重全面分析敌我、众寡、强弱、虚实、攻守、进退、奇正等矛盾双方,总结出“以正合,以奇胜”,“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因敌而制胜”等若干至今仍有研究价值的指导原则,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孙子兵法》为中国古代军事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北宋时,《孙子兵法》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或“兵经”。孙武也成为我国古代军事谋略学的鼻祖,被后世誉为“兵圣”。不但影响了中国,而且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孙子兵法》不仅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被推广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尤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只要《孙子兵法》存在,世界上一切伟大的兵书都只能是第二流的。

避隐吴国著兵法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

的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孙武的祖先叫妫满,

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

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

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

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

完。一百多年后,田氏家族成为齐国国内后起的一大家族,地位越来越显赫,

在齐国的领地也越来越扩大。田完的五世孙田书,做了齐国的大夫,很有军事

才干,因为领兵伐莒(今山东莒县)有功,齐景公在乐安封给他一块采地(诸

侯封赐给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式“食邑”),并赐姓

孙氏。困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成为齐国

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级官员。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

《军政》,了解黄帝战胜四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

,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

他从小也耳闻目睹了一些战争,这对少年孙武的军事方面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但孙武生活的齐国,内部矛盾重重,危机四伏。齐景公初年,左相庆封灭掉

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鲍、栾、高等四大家族又联合起来,赶走了庆封。后来

,内乱日甚一日,齐国公室同四大家族的矛盾,四大家族相互之间争权夺利的

斗争,愈演愈烈。孙武对这种内部斗争极其反感,不愿纠缠其中,萌发了远奔

他乡、另谋出路去施展自己才能的念头。当时南方的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联

晋伐楚,国势强盛,很有新兴气象。孙武认定吴国是他理想的施展才能和实现

抱负的地方。大约在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 年)左右,孙武正值18岁的

青春年华,他毅然离开乐安,告别齐国,长途跋涉,投奔吴国而来,孙武一生

事业就在吴国展开,死后亦葬在吴国,因此《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就把孙武称

为“吴人”。

孙武来到吴国后,便在吴都(今苏州市)郊外结识了从楚国而来的伍子胥

。伍子胥原是楚国的名臣,公元前522 年因父亲伍奢和兄长伍尚被楚平王杀害

而潜逃到吴国。他立志兴兵伐楚,为父兄报仇。孙武结识伍子胥后,十分投机

,结为密友。这时吴国的局势也在动荡不安之中,两人便避隐深居,待机而发。

公元前515 年,吴国公子光利用吴国伐楚,国内空虚的机会,以专诸为刺

客,袭杀吴王僚,然后自立为王,称阖闾。阖闾即位后,就礼贤下士,任用伍

子胥等一批贤臣,他又体恤民情,不贪美味,不听*乐,不也女色,注意发展

生产,积蓄粮食,建筑城垣,训练军队,因而大得民心,吴国呈现出一派欣欣

向荣的景象。阖闾又注重搜求各种人才,立志要使吴国更加强盛,时而向长江

中游发展,灭楚称雄。隐居吴都郊外的孙武由此更加看清自己的前途,他在隐

居之地,一边灌园耕种,一边写作兵法,并请伍子胥引荐自己。终于,孙武写

好了13篇兵法。这13篇兵法,讲的全部都是如何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全书构

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

===================

韩 非 子 的 思 想

韩 非 子 师 承 荀 子 ,但 却 提 出 许 多 超 越 儒 家 的 新 观 点 ,写 下 不 少 伟 大 著作 ,是 战 国 时 期 法 家 的 代 表 。

《 韩 非 子 》通 过 许 多 寓 言 故 事 , 系 统 地 阐 明 法 、术 、势 的 法 制 理 论 。 他 的 著 作 总 结 了 古 代 国 君 的 得 失 ,表 达 了 自 己 的 抱 负 和 主 张 , 例 如 :《 孤 愤 》、《 五 蠹 》、内 外《 储 说 》等 。其 中《 自 相 矛 盾 》和《 守 株 待 兔 》便 是 有 趣 的 寓 言 故 事 。

法 家 思 想 :

一 、天 不 能 决 定 人 事 吉 凶 ,人 定 胜 天。

二 、人 不 应 该 违 背 自 然 规 律 ,而 要 把 天 当 作 物 类 来 利 用。

三 、国 家 要 富 强 ,要 靠 耕 战 ,耕 是 搞 好 农 业 生 产 , 战 是 加 强 战 备。

四 、法 治 比 德 治 更 适 合 于 当 时 社 会 ,因 为 社 会 发 展 变 化 了,一 切 事 物 也 随 之 变 化 ,因 此 具 体 措 施 也 应 改 变 。

五 、法 治 讲 求 法 术 、法 令 ,要 让 人 人 皆 知 ,坚 决执 行。是 国 君 驾 驭 群 臣 的 方 法 ,是 国 君 至 高 无 上 的 权 力 和 威 势 。

以上就是关于中山大学有什么景色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山大学有什么景色、中山大学永芳堂为什么闹鬼还不拆、中山大学必去景点 广州市中山大学南校区内有什么著名的景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www.54852.com/mama/14390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17
下一篇2023-11-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