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斤糯米能做多少斤甜酒

宝宝妈妈2023-08-17  89

一斤糯米能做1.5-2斤甜酒,具体做法如下:主料:糯米500g,安琪米酒曲3g辅料:凉开水400g步骤1.选上好的糯米。2.糯米提前一天用清水泡上,水要多一点,以保证糯米泡涨后依然可以没过米。3.泡好的米用手捻可以碾碎就泡好了。4.将蒸锅里铺上屉布,泡好的米最好再淘洗一遍放入,中火蒸1个小时。5.蒸好的米放室内凉至温度在30--40度,不要完全放凉,这样做出来的米酒才更甜香。米倒入一个干净无油的带盖的盆里,用凉开水(最好也是30度左右)把米冲散。加水时要一点点的加,加入后就立即把米弄散,逐渐把全部的米都弄散,不再成团,但也不要用过多的水,以米散开又没有水分留在盆里为宜。6.加入2克米酒曲充分搅拌均匀。7.把拌好米曲的米用筷子一点点压实,再从中间弄一个洞,这叫做窝,是让米曲更好的发酵和后期出酒。8.此时用1克米酒曲均匀的撒到表面,洞洞里面也撒一点,最后再用凉开水小心的注入洞里一点,不要倒满洞洞,2/3位置即可,也不要倒到米上,把盖子盖上。9.开始进入发酵阶段,最好是放入25--30度的保温环境,发酵24小时,24小时后,就可以看到有液体露出米面,这就是已经出酒了,而且可以闻到发酵的酒香味,此时再倒入半杯温度不超过30度的凉开水,盖盖继续30度发酵。10.再过12--24小时后出酒很多,米则是整块的漂浮在酒水的上面,这样就做好了。11.发酵成功的米酒,米一定是这样整团的棉絮状的漂浮着的。否则就不成功。这样状态的米酒酒香浓郁,味道纯正甜香。否则即使发酵了,味道也会发酸。到了这种程度时就再加入一大杯的凉开水。不用再保温发酵了,加水只是为了稀释一下。

1斤大米可以出45度米酒5-7两,米酒中的糟可以吃,营养价值高。

米酒是非常好喝的保健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

扩展资料:

米酒,又叫酒酿,甜酒。旧时叫“醴”。

用糯米酿制,是中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传统的特产酒。

主要原料是江米,所以也叫江米酒。酒酿在北方一般称它为“米酒”或“甜酒”。用蒸熟的江米(糯米)拌上酒酵(一种特殊的微生物酵母)发酵而成的一种甜米酒。

其酿制工艺简单,口味香甜醇美。含酒精量极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国用优质糙糯米酿酒,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米酒已成为农家日常饮用的饮料。现代米酒多采用工厂化生产。

米酒含有十多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每升米酒中赖氨酸的含量比葡萄酒和啤酒要高出数倍,这在其他营养酒类中较为罕见,因此人们称其为“液体蛋糕”。

米酒中的营养成分更易于人体吸收,是中老年人、孕产妇和身体虚弱者补气养血之佳品。

米酒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温寒补虚、提神解乏、解渴消暑、促进血液环、润肤等功效。

米酒营养成分与黄酒相近,乙醇含量低。但是可为人体提供的热量比啤酒、葡萄酒都高出很多倍。

米酒含有丰富的多种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成分,饮后能开胃提神,并有活气养血、滋阴补肾的功能,产妇和妇女经期多吃,尤有益处,是老幼均宜的营养佳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米酒

4斤黑糯米泡6-8斤酒。黑糯米酒是甜酒的一种,头曲的黑糯米酒晶莹剔透,酒味酸甜爽口。

黑糯米酒不同一般,它是布依族用当地的特产黑糯米为原料,用布依族代代相传的古老方法酿制而成的低度美酒。过去布依族虽把它作为待客的上品,但从未把酿制的方法向外族人传授。

直到1979年贵州省惠水县酒厂才发掘出这一珍贵品种。在收集整理此酒古老的酿制方法后,再结合现代酿酒工艺,反复研制,酿制出风格独特的黑糯米酒。1983年被评为“贵州名酒”。

贵州惠水黑糯米,又称紫糯米,栽培历史悠久。据《定番州志》记载,从宋代起即为历代地方官府向皇帝进贡的“贡米”,是御餐中的珍品。

当地农民传说,这是宋代的一位苗王,名叫黑阳大帝,是他首先发现的。以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要打黑糯米粑以示祭祀,这一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贵州黔南惠水县是中国黑糯米之乡,当地的黑糯米酒选材全部选自当地优质的黑糯米,经过独特的布依族酿造方式,产出的黑糯米酒别有一番风味。

十多年前,贵州惠水的黑糯米酒享誉神州,后由于若干问题逐渐淡出市场,2009年惠水县酒厂改制,成立了贵州永红酒业有限公司。我们拭目以待,新一轮的黑糯米酒风暴很快会再次刮起。

此酒晶莹透明,红亮生光,香气幽雅悦人,酒味酸甜爽口,醇厚甘美,酒体协调,是一种新兴的甜黄酒,在黄酒中独具一格。

它不仅是饮料中的佳品,而且酒中含有花色甘、蛋白质、多种氨基酸、脂肪、糖类、钙、磷、铁、多种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经贵州省中医研究所验证,此酒具有补嗌气、暖脾胃、补肾、乌发等功能,主治虚汗、盗汗、多汗症和烦渴不止,食欲差,消化不良,食积不化,慢性肾炎,多尿症等,既是滋补酒,又是药用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黑糯米酒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54852.com/read/1056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