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发烧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宝宝妈妈2023-08-25  75

引起发烧的原因很多,主要分为三种:一、感染性发热;二、结缔组织病;三、肿瘤。在感染性发热中,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寄生虫等都可以引起发热。在非感染性发热当中,最主要的是结缔组织病,也就是风湿性疾病,包括红斑狼疮、类风关、皮肌炎等,这些都要通过详细的检查才能确诊。还有一种发热性疾病是肿瘤性疾病,最常见的是血液系统肿瘤,如淋巴瘤、白血病等。还有实体肿瘤,如肺癌、肝癌、肾癌、肾上腺肿瘤等,需要经过详细的检查才能最后确诊。发热的常见原因分为感染、恶性肿瘤、功能性低热、超高热和反复发热。1、感染:见于粟粒性肺结核和播散性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如布鲁氏菌病。常见于肝脓肿、阿米巴和细菌、胆道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腹部脓肿如肝下、膈下、结肠旁、阑尾周围、腹膜后、盆腔脓肿等。2、恶性肿瘤:见于原发性肝癌、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各种白血病以及肺癌、肾癌、结肠癌等。包括系统性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脓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等。3、功能性低热:月经前低热、孕期低热等。夏季低热,口腔温度原发性升高。4、超高热:超高热是指41℃以上的高热,主要表现在体温调节中心功能紊乱,包括中暑或太阳辐射,严重脑损伤、脑出血、脑炎、脑肿瘤等脑部疾病,以及输血、输液污染引起的严重热原反应和脓毒症,麻醉剂引起的恶性高热、死前超高热等。5、反复发热:疟疾、复发性发热、黑热病、布鲁氏菌病、伤寒复发、间歇性胆管热、尿路感染、支气管扩张伴感染、复发性发热和淋巴瘤引起的周期性发热,以及丙种球蛋白缺乏引起的感染可导致复发性发热。发热是疾病发生的重要信号,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评价疗效和估计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发烧也是身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发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促进淋巴细胞的转化,促进抗体的形成,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这些防御反应有利于消除各种致病因素。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调节中枢,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1、常见的发热激活物有来自体外的外致热原: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等;

2、来自体内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类固醇等。内生致热原(EP)来自体内的产EP细胞,其种类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等。EP作用于位于POAH的体温调节中枢,致使正、负调节介质的产生。后者可引起调定点的改变并最终导致发热的产生。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其实,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

1、发热的利: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抵抗力的效果、使感染较不具传染性。

2、发热的弊:热性惊厥,增加氧耗、心率,增加心脏负荷,头疼、肌肉酸痛不适等,增加水分消耗,影响食欲等。

扩展资料:

发热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减退,因此应该适当减少饮食,吃一些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豆浆、米粥、面条汤、馄饨、等;尽量多喂水,如果汁、糖水、白开水或清凉饮料等;多喝水不但有利于降温,而且有助于细菌毒素的排泄。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适宜细菌生长繁殖,会引起舌炎、口腔炎等,因此要注意口腔卫生;可于饭前用温水漱口,帮助增加食欲,饭后用盐水漱口或刷牙。勤喂水也可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发展和恢复过程,即使诊断明确、用药及时,也可能持续2~3 d 才能退热,有的病毒感染或较严重的细菌感染要持续5~7 d。

参考资料:发热-百度百科

发热是由于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进而导致内生致热原(EP)的产生并入脑作用于体温调节反馈示意图体温调节中枢,更进而导致发热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最终引起发热。

扩展资料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发热对人体有利也有害。发热时人体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

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霉素)。

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C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故应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发烧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54852.com/read/108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