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服饰特点简介

宝宝妈妈2022-06-27  204

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特点

满族服饰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性格魅力,是满族在其民族形成过程中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果。
首先,它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即历史留下的深刻痕迹。
满族继承了女真人的旧习俗,包括发型和服饰。【/br/】女真族男人剃头编辫子,满族男人也编辫子垂肩。
据《郭大进志》记载,女真是一个“善骑射、善农耕、善渔猎”的民族。每当她看到一个聪明的野兽,她可以悄悄地杀死它,吃它的肉,穿它的皮。【/br/】满人效仿,爱穿皮衣,只是按满人习俗禁狗皮。

其次,满族服饰的地方特色也很突出。
因为地处寒冷,满族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戴帽子的习惯,与汉族男子的“二十岁冠”相去甚远,头发扎成发髻,扎布。
满族人冬天戴皮帽,春秋戴保暖帽,夏天戴草帽,帽顶有“红流苏”点缀,醒目华丽。
至于第一步,更有地方特色。苦菜鞋里用的苦菜,一般冬天穿,只有东北才有。当初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永陵镇)时期,努尔哈赤是“踩鹿皮苦菜”。

体现在服装上的特点也比比皆是。
对于一个骑射民族来说,所有的服饰都要整齐利落,以方便马上驰骋。比如他们的裤子,底部、前后、左右都有开叉,显然是为了方便骑行。
还有一种袍子缺了翻领,右前身短了一尺。通常只用三个扣子就可以系在翻领上,不扣也可以骑马。
还有满族长袍上的“箭油”,是附着在长袍袖口上的一个长约半尺的半圆形袖头。因其呈“马蹄形”而被称为“马蹄袖”。马蹄袖的形成来自于长期的狩猎生活。【/br/】入关后,由于满族生活环境的变化,骑射活动已经淡出日常生活,箭袖只是作为一种象征成为礼服或礼仪的一部分。
作为正装,一般会卷起袖子。遇到上级或长辈,半礼或全礼打袖子。这种满族特有的动作叫“哇哈哈”。
“哇-哈”不仅限于入关后的满族人,汉族人也有使用。有的甚至用箭袖做了一些“袖袖”,以备不时之需。
有事就把袖子套在平袖上。出了事,“箭袖”的社交功能和灵活方便的使用方法,使“箭袖”成为一种功能独特的服饰。

满族服饰中,最突出的就是大家熟悉的旗袍。
旗袍是满族人的服饰。因为满族人叫“旗人”,所以他们穿的长袍叫“旗袍”。
旗人则是清朝用八旗编制的人的总称。【/br/】清代八旗以满族为主体构成,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为一体。
八旗除了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宗室,还包括八旗的满蒙汉军。
八旗汉军和八旗蒙古分别由隶属**和蒙古人组成。
清初八旗汉人军队有26万,是八旗满蒙人数总和的3倍。
所以,旗人不仅仅是满族,还有汉族、蒙古族等一些少数民族的共同组合。

关于满族旗袍,起初并不是满族女性的专属宠物,而是满族男女老少共有的服饰。一年四季,一样的款式,只有单、夹、皮。
满族人也叫“旗人”,旗人穿的长袍,所以叫旗袍,满族人叫“衣服”。
这种旗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一种简洁的打扮。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后,成为“八旗”特有的服饰。
然而旗袍并不是起源于清朝。在其形成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孕育期,才成为中国几千年服饰文化的精华。

一般来说,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流行的长袍都是紧身窄身,以方便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类服装多为左开衩、窄袖,袍身四面开衩,腰间有扣带。比较合身,就是脱下来容易保暖,非常适合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和气候条件。
满族是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擅长渔猎,到处游牧。而北方气候比较寒冷,只有裹上长袍才能抵御风寒。
17世纪初,满族旗人在半农半牧和频繁征战中,逐渐形成了一种腰宽直筒形的旗袍。
那时候,横幅是男女老少都要戴的。男人的长袍被称为长袍,女人的长袍被称为罩衫。
大部分人不穿脚。只有女孩子结婚的时候,才穿有脚的衣服。

另一方面,满族入关前,居住在东北,以狩猎为生。他们的服装继承了祖先的传统,大多是皮毛。
据《刘辩略》“我顺治十二年去宁古塔,还没有**呢。满洲的富人用大麻做御寒的衣服,并把它捣碎做填料,而穷人则制作布料和丝绸。
“那时候的丝绸布衣大多来自于马市和战场,战场上的僵尸都是一丝不挂的,可见衣服的珍贵。
在这种情况下,很难规范服装,即没有男女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分。【/br/】进入辽沈后,从汉族进口布帛,学会了植棉、纺纱、织布。
服装的面料变了,但标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古老的民族传统。

旗袍用料经济,制作简单,穿着方便,取代了古代汉族统一的大袖长裙宽袍。
起初“旗袍”的范围很广,有男女均可穿的长袍,包括朝服、绣袍、役袍等。后来专指女性的家居服。
最早的旗袍是四开衩的长袍。基本款是圆领,有袖,大裙子,左开衩,纽扣,腰带。
由于寒冷的生活环境和迁徙不确定的半游牧狩猎生活的需要,满族人,无论男女,都穿这种长袍,既合身又利于骑射。

满人入关后,顺治元年(1644年),实行“换冠换衣”法。有些农村人,因为不懂法,偶尔穿着明朝的衣服进城,大部分都被脱光了盐,以保命。
清政府强制推行满族服饰。汉族和其他地区的其他少数民族虽然不能接受这种大规模的换冠换服,但这是大势所趋,而且法律对这种情况有严格的限制,所以逐渐习惯了这种满族服饰。

在最初的旗袍中,男女差别不大,主要是服饰图案的差别。
另外,男士旗袍是“马蹄袖”式,袖口窄,上长下短,袖口遮住手背。
袍子四面开衩,腰间布袋,刀、勺、筷等生活用品。打猎的时候,也可以把干粮放到前面。
男式旗袍便于骑射,又称“箭装”。
起初满族女子的长袍不需要马蹄袖。袖子又扁又大,但长的时候能遮住脚,领口也低。如果他们不需要衣领,他们经常在脖子上围一条围巾。
冬天穿棉袍,夏天穿单袍。
这个时候,男女旗袍都是没有领子的。【/br/】努尔哈赤是统一着装,曾决定礼服制度,规定“所有皇袍都要披巾立领,平服只用长袍”。
就是不能领着一个孩子穿着正规的衣服,只能在入朝时穿的长袍上加一个形似披肩的大领子。

旗人的袍服有一个特点就是不显身,尤其是后期,又宽又直,袍服里穿裤子,有时袍服下还能隐约露出裤腿。
其演变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旗袍修长、紧身、窄身,袖口小,装饰简单。前后翻领和左右开叉。原因是旗人骑射很重,穿的袍子要适应他们的生活方式。
第二阶段,旗袍变得又宽又肥,前后两边都有开叉,甚至在麻花处也有开叉,这就是所谓的“圆裹”或“小袍”。但装饰极为复杂,这主要是由于世界是平的,标准人生活稳定,倾向于奢侈,并受到汉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旗袍面料厚实,多提花,装饰复杂。
对装饰细节的过分追求,反映了晚清封建统治者病态的欣赏水平。
清代的布艺图案多为素描技法,如龙、狮、麒麟、兽、凤、鹤、鸟、梅、兰、竹、菊、花,还有八珍、八仙、福禄犀首等。是常用的题材,色彩鲜艳复杂,对比度高,图案精致复杂。
而且旗袍大量使用蕾丝,已经到了无可估量的地步。
蕾丝最初的作用是增加衣服的牢度,使衣服耐用。所以蕾丝往往附着在脆弱的部位,比如领口、袖口、裙边、下摆,然后逐渐成为一种装饰品。久而久之,已经成为一种惯例。
到了清代,花边的装饰功能远远取代了它的实用功能。【/br/】旗女的袍服习俗尤为精美,在咸丰、同治年间达到顶峰。有时候整件衣服都是蕾丝装饰,几乎看不出是原来的料子。

第三个特点是旗人的袍服等级分明,体系众多,是等级地位的标志。
清代服饰的条条框框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多,在颜色和质地、多排扣补丁、珠面等级、羽毛和眼数、官服和冠服的顶级面料等方面都有严格的区别。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服饰禁忌,比如:全五爪龙缎、立龙缎等。,不准官民取用,如有特殊馈赠,一爪摘戴;军民不得穿蟒缎、妆缎、金花缎、日缎、貂皮、猞猁等。八级以下官员不得穿黄、香、米色、秋香色;仆人、演员和奴隶不允许穿彩色锦缎.....所有这些严格的服装等级制度都不得超过半步,进一步增加了阶级之间的隔阂。

从中国服装发展史来看,清代的服装形制最为繁复,条文规定也比以往任何一代都多。
在清政府规定的服饰制度中,保留了汉族服饰制度的一些特点,同时又不失民族的风俗礼仪。在中国民族服饰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色彩。
满族自建国以来,服饰风格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变迁,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各民族的服饰,也为中国服饰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比如现代生活中流行的“中山装”,就是从上衣改良而来的。
享誉世界服装界的中国旗袍,起源于满族女子旗袍。
但是,马甲仍然是当今中国社会流行的服装,满族对中国民族服饰的巨大贡献永载史册。

[边肖评论]

  满族传统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我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历史上曾对我国的服饰发展有过很大影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www.54852.com/read/17439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