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通过对68名全国高考状元的采访,我们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风格惊人的相似,家长可以借鉴!
1。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往往热衷于逻辑和推理;文科生尖子生爱读书,善于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可以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求知识的习惯,源于从小父母的启发。例如,安徽状元孙萌的母亲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会尽力带孩子去体验,让他们‘感受’而不是编造”。
2。学霸也离不开爱情的滋养。
学霸们背后不是有一群虎妈狼爸拿着鞭子吗。学者们都把父母描述为“放松、信任、像朋友”。
有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爱情与成就的关系——“孩子成绩差,多半是因为缺乏安全感,精力在内心的冲突中耗尽。
3。深受父母言行影响。
孩子很少提到父母的口头教导,更多说的是父母行为的感染。
安徽省状元董继阳说:“偶尔会厌学,不想看书。我爸妈注意到了,也没说什么,就关了电视,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看书,我都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4。好习惯离不开“从小独立”。
老人常说:“抱得越紧,越累。如果你放下它,你会感到轻松许多”。养孩子也是如此。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状元的父母几乎都提到“做好自己的事”,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位清华学霸在接受采访时说,是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让我学会了主动思考。
5。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被诟病的教育方式,却因为用对了人,并没有被孩子反感。
广东省状元滚动说自己从小就是个坚强自信的孩子,有时候还有点沾沾自喜。
“每当我做出一点成绩的时候,虽然父亲偶尔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新的漏洞。我开玩笑地把父亲的教育方法叫做‘批判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6。读经典,开阔思路。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看大家的经典。这是很多顶尖学者在采访中提到的读书之路。
北京语文高考148分的孙晶岩在文中说:多读书会培养语感。阅读的培养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京燕说,从小父母就爱给她读故事。
阅读是快速获取凝结了人类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佳途径。阅读的诸多好处不言而喻:
可以开阔我们的知识面,去粗取精,形成正面导向的三观;
开阔眼界,你就不再局限于自己小生活的某个角落。你可以自由地周游世界,在世界各地学习。随着你阅读范围的扩大,你也会养成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可以学习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在无形中为自己增添一丝文艺气息。
7。状元必有一套错题。
96%的状元不赞成“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本自己编的错题集。
勤奋不是拿高分的金钥匙。状元梁思齐说,他平时花很多时间放松,但学习效率很高。如果他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做每一件事。
数量不重要。事实上,问题的类型非常多。找出所有的盲点就无敌了。
8。规律作息,热爱运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如果他们在此期间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必然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
下面的场景可能是中学里最常见的现象:
每天早上,尤其是第一节和第二节课,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呼呼大睡;
一到课间休息时间,教室里的一个“卧倒”或者一群才华横溢的人抢着吃早饭;
还有一些同学因为睡过头而迟到,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自己的学习。
采访中98%的状元表示自己从不熬夜,备考时甚至十一点就睡觉,保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平时经常锻炼。
9。有很多事情比成绩更重要。
父母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态度,而不是成绩。除了学习,大多数家长都说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
安徽一中丁雅琪妈妈说,“只要孩子善良,能明辨是非,不管她怎么选择自己的路,我都绝对支持!”
-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面试中大多数状元家长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父母更看重孩子的安全、健康、幸福和安康...
看了这么多共同点,相信家长们都有一些反思和庆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