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感染人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伤寒杆菌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水源和食物被污染常导致暴发性流行,人群对伤寒杆菌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年更为常见,病愈后可获得持久而稳固的免疫力。伤寒患者的典型症状是持续高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皮疹、腹痛、肝脾肿大和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伤寒患者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如中毒性肝炎、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和肠穿孔等。目前临床上治疗伤寒首选的抗菌药物是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对于不适于应用喹诺酮类药物的儿童、孕妇以及哺乳期妇女可选择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头孢他啶和头孢曲松等。
伤寒是由伤寒沙门菌经肠道引起的整个身子性急性传染病,主要病变范围是回肠下端,临床症状为一直不间断发热相对缓慢、整个身子中毒症状以及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还可见到玫瑰疹、肝脾肿大、白细胞减少。伤寒可以合并为心肌炎、中毒性肝炎,严重的并发症有肠出血和肠穿孔。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现代医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fever),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