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都在做语言启蒙,但为啥没用?

每天都在做语言启蒙,但为啥没用?,第1张

每天都在做语言启蒙,但为啥没用?

最近很多家长都表示疑惑,心疼孩子不说话,或者明明什么都懂却不愿意表达出来。而且很多家长的留言都会提到我也做各种语言启蒙。我每天都和他聊天,看绘本,听儿歌。为什么没用?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难住了。的确,语言启蒙没什么特别的。我应该分享的方法,之前都分享过了。但作为一个喜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我绝对不放弃。最近和几位有这样烦恼的妈妈深入聊天,发现看似正确的做法下,其实有很多“雷区”。今天总结四个雷区,相信大部分家长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雷区一:只是填鸭式输入,没有双向交流

说到语言启蒙,相信大部分家长都已经知道,从宝宝出生开始,每天都要用文字复述自己和宝宝在做什么。"妈妈正在给你换尿布。"这是基础,每个家长都需要做到。

但是大多数家长忽略的是,沟通应该是双向的。我相信大多数人一定会有疑问。刚出生的孩子如何和一岁以下的孩子沟通?这恰恰是语言启蒙的关键。

我们要明白,语言启蒙的最终目的是交流,而不是孩子会叫人,会叫物。说话只是方式,交流的意图和交流背后的思考才是关键。很多孩子都超过两三岁了。他们明明什么都知道,就是不开口。这可能是因为从小到大,我们没有给孩子创造有交流意向的机会,以“语言启蒙”的名义为孩子完成一切。

当我们对孩子说话、唱歌时,最小的新生儿会给我们反应、面部表情和手部动作。这些是他们最初的交流。我们需要回应,“啊,你也喜欢吗?这也是我妈妈最喜欢的一首歌。”当孩子开始说火星语时,我们要及时回应,尽量帮助孩子说出他想说的话。“你有很多话要说。是的,我们正在外面散步。今天天气真好。。。。"

当我们有了这样的意识,我们就会明白,对孩子的每一次“语言启蒙”都不仅仅是填鸭式的,而是期待孩子给我们一个回应。这种期待本身就能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交流意向,而当孩子有了交流意向,就会加强我们进一步交流的意愿,让语言启蒙变得自然,而不是刻意。

雷区二:使用“母亲”的语气、语调和词汇

如果你理解了第一个雷区所说的沟通的含义,那么这就不难理解了。到底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开口说话,怎么表达自己?从一开始,我们就需要用这种方式和语言与孩子交流。

减少使用叠字,如“瓶、袋、水、水”。更重要的是,注意语音语调的使用,不仅是对孩子说话,平时家庭交往的语音语调也要注意。有些孩子不满意的时候喜欢大喊大叫。你以为家属时不时着急,把声音提高一个八度?有些孩子一开口说话就总喜欢哭。想想父母在给孩子立规矩的时候,是不是总是以“平等自由”的名义,用非常谦卑的声音要求孩子。

孩子就像一支荧光笔,把我们父母的优点和缺点放大画出来。这再一次提醒我们,交流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会不会说话,还在于怎么说话,怎么说话。

雷区三:机器教授语言而不是使用语言

用语言代替教it是一个很简单的说法,但也是很多家长的误区。我经常看到很多家长拿着一张认知卡,指着一本书上的一张图片,或者举着一辆车,不停地告诉孩子,“车,车”,以为这就是语言启蒙。

然而这种教学效果极差。如果孩子不给反馈,你还是勉强去做。用不了多久,孩子对你的“耳朵通道”就会关闭。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不能选择性的听,完全失去了语言启蒙的意义。

只有孩子对事物感兴趣,所有接受的渠道才会打开,学习效果才会最好。以汽车为例。当孩子在玩车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你在推一辆车。这是一辆红色的汽车。你一推车,它就来了”。当孩子对路上的车辆感兴趣时,我们可以说:“你看,路边停着一辆车。路上来回的车很多。”

这是一个语言启蒙的技巧,“关键词轰炸”。短时间内密集提及孩子在关注什么,更有意义。

分享这种方法并不意味着每天都在“轰炸”,也不利于孩子专注力的发展。使用这种技巧的前提是我们观察到孩子在期待和我们交流,想要和我们互动。如何才能观察到?这又回到了第一个雷区提到的要点。从出生就建立双向沟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雷区四:经常纠正孩子说话时的错误

孩子刚开始说话的时候,经常会犯错误,而大人的本能是纠正。“不,不是狗,是猫。”这几乎是每个父母的本能。但是,问问去过的人,这种矫正有用吗?以我和小D的经历来看,这样的矫正型孩子不但听不进去,反而会让他们产生挫败感,挫伤他们刚开始说话和交流的积极性。

孩子错了不要紧吗?当然不是,但不是纠正,是理解。刚开始说话的孩子,受词汇量和认知的限制,习惯用一个词代替一类东西。比如一开始“狗”是所有小动物对小d的指代

在我有了理解的基础之后,我会对她的表情“是的,你看到了一只动物”进行鼓励,表现出我的兴趣,然后说出正确的说法“这是一只猫”。通过我们的积极引导,孩子们也会“自我纠正”,不会挫伤他们说话的积极性。

如果你有一个外国人朋友正在学习中文,你可以回想一下,我们基本上是采取鼓励的态度,基本上不会简单粗暴地不停纠正。如果加上一些手势,就能理解上下文了。这些外国人练习的机会多了,渐渐地他们说得越来越好。作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忘记自己经常粗暴地劝阻孩子学习。

多和孩子说话,多磨耳朵,多读绘本,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事情,但如果我们“始于终”,真正理解了交流的目的,就会让我们彻底转变思维,以全新的视角看待语言启蒙。

是的,我们还是要多和孩子说话,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了鼓励和培养孩子的交流意愿,用正常的声音和语调和他们交流;是的,我们还是会磨耳朵,看绘本,但是我们已经学会了在生活情境中使用语言,学会了鼓励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纠正。

最重要的是,我们明白为人父母的出发点是从尊重开始。如果我们真的发自内心的认为孩子是独立平等的人,我们相信他们无论多小都是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我们想尽力去理解他们。这种尊重和信仰会让父母的启蒙自然而然,让孩子的学习更有动力。

为什么很多育儿方法看起来大家做的都一样,但是孩子的接受程度却不一样?那是因为做法看似“差不多”,但背后的想法可能“差很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优选云

原文地址:https://www.54852.com/yuer/38820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1-29
下一篇2023-01-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